第一章 概论
- 数据:
- 逻辑结构:数据与数据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
- 存储结构: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结构,体现逻辑结构
- 运算集合:由为数据定义的所有运算构成,定义在逻辑结构上,实现依赖于存储结构
- 结点:
- 开始结点:无前驱结点
- 内部结点:不是开始结点,也不是终端结点
- 终端结点:无后继结点
- 线性结构:只有一个开始和终端,其余每个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和后继
- 非线性结构:
- 树型结构:一个开始,多个终端,除开始外都有且只有一个前驱
- 图形结构:多个前驱,多个后继
- 存储结构:
- 顺序存储:物理位置相邻
- 链式存储:每个结点有若干个指针
- 索引存储:根据结点索引号确定存储地址
- 散列存储:结点
k_i
的存储地址有函数h(k_i)
确定
- 数据的抽象发展阶段:
- 无类型的二进制数:基本数据类型
- 基本:用户自定义类型
- 自定义:抽象数据类型
- 数据类型:
- 数据属性
- 在这些数据上可施加的运算集合
- 算法:求解问题的一种方法或一个过程
- 特征: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可行性
- 时间复杂度:用算法执行过程中基本操作的执行次数来衡量
- O(1) 常数阶
- O(log_2n) 对数阶
- O(n) 线性阶
- O(n^2) 平方阶
- O(n^3) 立方阶
- O(n^k) k 次方阶
- O(2^n) 指数阶
第二章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
- 线性表:线性结构
- 顺序存储:顺序表
- 链式存储:链式表
- 实现(边界条件):
- 插入:考虑满的情况
- 删除:考虑空的情况
- 顺序表:结点存储的地址连续
- 随机访问:只要知道第一个结点,就可以任意访问其余结点
- 操作:
- 插入:O(n):要把新结点后的元素依次前移一个位置
- 删除:O(n):要把被删除结点后的元素依次前移一个位置
- 栈:特殊线性表
- 特点:
- 只允许在同一端(栈顶或栈底)插入(进栈)和删除(出栈)
- 后进先出(LIFO)
- 实现:
- 顺序存储:顺序栈,用数组表示
- 链式存储:链式栈
- 应用:
- 括号匹配
- 算术表达式求值:后缀表达式
- 队列:特殊线性表
- 特点:
- 插入(进队)和删除(出队)分别在两端(队首或队尾)进行
- 先进先出(FIFO)
- 实现:
- 顺序存储
- 循环队列:把队首和队尾元素视为相邻
- 队列满的条件:
(rear+1) % MAXSIZE == front
- 队列空的条件:
rear == front
- 插入删除时指针加 1 时,需增加取模操作
- 链式存储
- 整数取余或模:
- 先求商(整数):
c = a / b
- 再求余或模:
r = a - cb
- 先求商(整数):
第三章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
- 链式存储:
- 用附设指针来体现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必须有一个指针指向第一个结点的存储位置,否则各个结点都无法访问
- 单链表:
- 结构:
- 存放数据的域
- 指向该结点后继结点的指针域
- 无法随机访问,必须从第一个结点开始沿着指针向后遍历
- 插入删除无需移动结点
- 插入删除时需考虑结点为第一个结点的情况
- 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 头结点:指向第一个实际结点的结点,不存放数据
- 循环单链表:
- 功能:可从任意结点开始访问到任意结点
- 实现:最后结点指针域指向第一个结点
- 当前结点为最后结点的特征:下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
- 增加头结点:带头结点的循环单链表
- 双链表:
- 结构:
- 存放数据的域
- 两个指针分别指向该结点的前驱和后继
- 第一个结点没有前驱,左指针域为空
- 最后的结点没有后继,右指针域为空
- 操作:
- 插入:
- 最前面插入
- 中间插入
- 最后面插入
- 删除:
- 唯一结点
- 第一个结点
- 最后结点
- 中间结点
- 链式栈:特殊单链表
- 维持一个栈顶指针
- 链式队列:特殊单链表
- 维持队首队尾两个指针
- 插入:
- 空队列插入
- 非空队列插入
- 删除:
- 只有一个结点
- 不只一个结点
第四章 字符串、数组和特殊矩阵
字符串
- 定义:元素类型为字符的特殊线性表
- 子串:串中任意个连续字符构成的子序列
- 主串:包含子串的串
- 长度:串中所含字符个数
- 位置:字符在串序列中的序号
- 相等:长度相等且对应位置字符都相等
- 实现:
- 顺序串(顺序存储):
- 插入:从新字符往后的元素需向后移动
- 删除:从被删除字符往后的元素需向前移动
- 连接
- 求子串
- 链式串(链式存储):
- 插入:链表插入
- 删除:链表删除
- 连接
- 求子串
- 模式匹配:寻找字符串 p(模式)在字符串 t(正文)中出现的位置
- 实现:
- 朴素:用模式中的字符与正文中的字符一一比较
- 最坏:O(nm):n、m 分别为模式、正文中的字符数
- 快速(KMP算法):
- 前缀:除最后一个字符外的全部头部组合
- 后缀:除第一个字符外的全部尾部组合
- 先求模式的部分匹配表(前缀后缀最长共有元素长度)
- 根据匹配表移动元素
- 当模式的第一个字符相等时:
移动位数 = 已匹配字符数 - 对应匹配值(从匹配表中得)
- 当模式的第一个字符不相等时:
移动位数 = 1
即不考虑匹配表
- 当模式的第一个字符相等时:
KMP 算法:
KMP 算法可部分匹配,也可找出全部匹配
正文:BBC_ABCDAB_ABCDABCDABDE 模式:ABCDABD(部分匹配表)(Next 数组)
部分匹配值:0 0 0 0 1 2 0 一一对应,来自于前缀和后缀的最长共有元素个数
1 的得来:ABCDA 前缀为 [A, AB, ABC, ABCD] 后缀为 [BCDA, CDA, CD, A] 共有元素为 A,只有一个,所以为1
前缀:除最后一个字符外全部头部组合 -> [A, AB, ABC, ABCD, ABCDA, ABCDAB] 后缀:除第一个字符外全部尾部组合 -> [BCDABD, CDABD, DABD, ABD, BD, D]
如果第一个字符就不匹配,直接移动一位,不考虑匹配表。 移动位数 = 已匹配字符数 - 对应的部分匹配值
数组
- 定义:
- 每个元素有一个值和一组下标确定,每个下标对应每个值
- 数组中的元素数量固定,无法添加和删除,只能访问和改变值
- 实现:顺序存储结构,使用连续的存储空间存储
- 多维数组存储顺序:
- 按行优先:第一行顺序存储、第二行顺序存储等
- 按列优先:第一列顺序存储、第二行顺序存储等
- 地址计算:
- 二维数组:设有二维数组 A[m][n],共有 m 行、n 列
- 按行优先:
a[i][j] 地址 = 首地址 + (i*n+j)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按列优先:
a[i][j] 地址 = 首地址 + (j*m+i)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多维数组:设有多维数组 B[m][n][o][p]
- 按行优先:
a[i][j][k][l] 地址 = 首地址 + (i*n*o*p+j*o*p+k*p+l)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按列优先:
a[i][j][k][l] 地址 = 首地址 + (l*o*n*m+k*n*m+j*m+i)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操作:
- 初始化数组:求出各维
C_i
值,这个值只依赖于各维大小和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访问数组元素
- 赋值给数组元素
- 初始化数组:求出各维
特殊矩阵
- 定义:矩阵中包含许多相同值或零
- 压缩存储:
- 多个相同值元素只分配一个存储空间
- 值为 0 的元素不分配存储空间
- 对称矩阵:满足 a[i][j] = a[j][i]
- 方阵:行数和列数相等
- 对角线以上(i>=j):
a[i][j] 地址 = 首地址 + [i*(i+1)/2+j]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对角线以上(i<=j):
a[i][j] 地址 = 首地址 + [j*(j+1)/2+i]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三角矩阵:对角线以上或以下的元素值均为 0
- 下三角矩阵:对角线以上(i>=j)元素均为 0
a[i][j] 地址 = 首地址 + [i*(i+1)/2+j]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上三角矩阵:对角线以上(i<=j)元素均为 0
a[i][j] 地址 = 首地址 + [i*n-(i-1)*i/2+j-i]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带状矩阵:全部非零元素落在以对角线为中心的带状区域
- 包含:主对角线 + 主对角线上面和下面各 b 条对角线(半带宽:
b
,带宽:2b+1
) - 特点:当
|i-j| > b
时,a[i][j] 为特殊元素(零值、相同值或可忽略值) - 存储: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外,每行都会分配
2b+1
个空间,共有空间:[(2b+1)*n-2b]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当
|i-j| <= b
时,a[i][j] 地址 = 首地址 + [i*(2b+1)+j-i] * 单个元素存储空间
- 包含:主对角线 + 主对角线上面和下面各 b 条对角线(半带宽:
- 稀疏矩阵:为零元素个数远远大于非零元素个数
- 顺序存储:
- 方法:
- 三元组表示法:行号、列号、值,按行号递增,同一行按列号递增
- 带辅助行向量的二元组表示法
- 伪地址法
- 三元组表示时的矩阵转置
- 链式存储:
- 方法:
- 带行指针向量的单链表表示法
- 行列表示法
- 十字链表表示法:只存储非零元素。三个环形链表(带表头结点):1、2 两个链表共用表头结点(第 i 行链表和第 i 列链表)
- 同一行元素链表
- 同一列元素链表
- 表头结点链表
第五章 递归
- 概念:
- 分类:
- 直接递归:函数定义中出现了对自身的调用
- 间接递归:函数 a 调用函数 b,b 中又调用 a(环状调用链)
- 分治设计: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子问题与原问题结构相同、求解过程相同,但规模较小
- 利用子问题的解组合成原问题的解
- 递归出口: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自身调用,直至子问题可被直接求解,可有多个递归出口
- 参数的修改必定使递归出口的条件得以满足
- 调用栈:用于存放函数调用和返回所需的各种数据,包含:
- 函数调用执行完成时的返回地址
- 函数返回值
- 每次函数调用的实参
- 局部变量
- 递归程序转换成非递归程序:
- 简单递归问题:直接求值,无需回溯(递推方法)
- 复杂递归问题:不能直接求值,必须试探和回溯(使用栈来记忆回溯点)
- 递推方法:自底向上,先计算子问题避免重复计算
第六章 树型结构
- 定义:
- 有且只有一个结点称为根
- 其余结点又都是一棵树,称为根节点的子树
- 递归定义:一棵树由根和子树构成,子树又由子树根和更小的子树构成
- 表示方法:树型结构法、括号表示法、凹入表示法、嵌套集合表示法
- 关系:
- A 在 B 上端:称 A 是 B 的双亲(父母、前件)
- B 在 A 下端:称 B 是 A 的子女(孩子、后件)
- B、C、D 的双亲为同一结点:称 B、C、D 互为兄弟
- 除根结点外,其余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零个或多个子女
- 度:
- 结点的度:一个结点拥有的子女数
- 树的度:树中所有结点度的最大值
- 结点的分类:
- 终端结点(叶子结点):度为 0 的结点
- 非终端结点(分支结点):度不为 0 的结点
- 树枝:连接两个结点的线段
- 路径:从某结点从上而下到另一结点,则称这两个结点之间存在着一条路径
- 路径长度:所经过的树枝的条数
- 根节点到任何一个结点均存在一条路径
- 祖先:从根到 A 结点所经过的所有结点称为 A 的祖先
- 子孙:以 A 结点为根的子树中任何一个结点称为 A 的子孙
- 层次:根节点为第 1 层,子女结点为第 2 层,以此类推
- 树的深度(高度):树中结点的最大层次数
- 有序树:任意结点的子树均为从左到右有次序,不能随意交换
- 无序树:子树可随意交换,不影响实际意义
- 森林:m 棵互不相交的树构成的集合
- 树转换为森林:一棵树中每个结点的子树集合
- 森林转换为树:森林中每棵树加上一个共同的根
树的存储结构
- 双亲表示法:指出双亲位置
- 除根结点无双亲外,其余结点有唯一确定的双亲
- 结构:数据域 + 该结点的双亲指针或数组下标
- 孩子表示法:指出子女位置
- 结构:
- 指针方式:数据域 + 指针数组,数组中元素为指向该结点子女的指针
- 数组方式:数据域 + 数组下标,树中结点存储在一维数组中;缺点:数组大小由树的度决定
- 链表方式:数据域 + 单链表,由各个结点的子女组成,各单链表头指针也可以用数组来存储
- 孩子兄弟表示法:指出孩子和兄弟,再串联起来
- 以二叉链表方式存储(二叉树表示法)
- 结构:数据域 + 指向当前结点的第一个子女结点 + 指向当前结点的右兄弟结点
树的遍历
- 定义:
- 按某种规定的顺序访问树中结点一次,且仅一次
- 把树的结点排成一个线性序列
- 前序遍历:先根后左右:先根,再对子树从左到右
- 后序遍历:先左右后根:先对子树从左到右,再跟
- 层序遍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队列
树的线性表示
- 树型结构分支性和层次性
- 根据树的遍历序列无法唯一的确定一棵树
- 线性表示:在遍历序列中附加信息从而唯一地确定一棵树
- 括号表示法:A(B, C(F, G, H), D, E(J, I))
- 左括号前的元素为括号内元素的根结点
- 转换:用栈来匹配括号
- 层号表示法:1A, 2B, 2C, 5F, 5G, 5H, 2D, 2E, 3J, 3I
- 层号:
- A 为 B 的孩子,则 A 的层号大于 B 的层号
- A、B 都为同一结点的孩子,则 A、B 层号相同
- 为每个结点规定层号,在按前序遍历顺序写出结点,结点前再加上层号
- 一棵树的层号表示并不唯一,只要满足层号条件即可
- 转换
第七章 二叉树
- 定义:
- 非空结点最多有两个子女
- 明确区分是左子树还是右子树,即使只有一颗子树
- 性质:
- 第 i 层最多有
2^{i-1}
个结点(i>=1) - 深度 h 最多有
2^h-1
个结点(h>=1) - 设终端结点数为 A,度为 2 的结点数为 B,则有
A = B + 1
- 第 i 层最多有
- 满二叉树:终端结点在同一层且非终端结点的度均为 2,结点数为
2^h-1
- 完全二叉树:
- 扣除最后一层后变成满二叉树,且最后一层结点向左靠齐
- 只有最下面两层的结点的度可以 < 2
- 序号由层序遍历给出,对于序号为 i 的结点有:
- i = 1:结点 i 为根节点,无双亲;i > 1:结点 i 双亲序号为
/lfloor i/2 /rfloor
- 2i > n:结点 i 为终端结点;2i <= n:结点 i 左子女为结点 2i
- 2i+1 > n:结点 i 无右子女;2i+1 <= n:结点 i 右子女为 2i + 1
存储结构
- 顺序存储:
- 完全二叉树:按层序遍历的序号存入数组
- 一般二叉树:共有 3 个域(3个数组),分别存放:数据 + 左孩子下标 + 右孩子下标,还可再增加一个域来存放双亲下标
- 链式存储:数据域 + 指向左右子树的指针
操作
- 二叉树遍历:
- 前序遍历:先根后左右
- 中序遍历:先左中根后右
- 后序遍历:先左右后根
- 创建二叉树的算法可由遍历算法得到
- 非递归实现可用栈来保存回溯点
- 其它操作:
- 查找:返回给定值在树中的位置
- 统计结点个数
- 判断两树是否等价
- 求二叉树的高度(深度):左子树高度和右子树高度中的最大值,再加 1
穿线二叉树(线索二叉树)
- 解决一般二叉树的空间浪费:设一颗二叉树有 n 个结点,则共有 2n 个指针,指针中只有 n-1 个被使用,n+1 个为空指针
- 定义:
- 指针:左右子树非空,则与正常二叉树相同指向
- 线索:左子树为空,则让左指针指向某种遍历顺序下的前驱结点;右子树为空,则让右指针指向某种遍历顺序下的后驱结点
- 当遍历顺序为前序时,则称之为前序穿线二叉树,以此类推
- 实现结构:增加两个标志位
- 运算:
- 创建:先创建普通二叉树,再对其进行线索化
- 中序遍历
树(森林)和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 定义:
- 树(森林)唯一对应一颗二叉树
- 一颗二叉树唯一对应一棵树(森林)
- 树(森林)转换为二叉树:
- 兄弟结点间添加一条连线(森林时,则各个树根间也加)
- 对每个结点,只保留到第一个子女的连线,撤销到其它子女的连线
- 顺时针方向旋转 45°
- 二叉树转换为树(森林):
- 将二叉树逆时针方向旋转 45°
- 连接新右子女:如果某结点是其双亲的左子女,则将该结点的右子女、右子女的右子女等(直到没有右子女)都与该结点的双亲结点连线
- 删除旧右子女:去掉双亲到右子女的连线
第八章 图
- 定义:非空顶点集合 + 描述顶点间多对多关系的边集合(弧集合)
- n:顶点数;e:边数
- 弧(有向边):
- 弧尾:弧的始点
- 弧头:弧的终点
- 无向图:图的边没有方向:
e <= n(n-1)/2
- 完全图:拥有最多的边数,任意一对顶点间均有边相连
- 有向完全图:
e = n(n-1)
- 无向完全图:
e = n(n-1)/2
- 有向完全图:
- 邻接术语说明:
- 无向边:
(A, B)
: - 顶点 A 和顶点 B 互为邻接点;A 与 B 相邻接
- 边 (A, B) 关联于顶点 A 和顶点 B;边 (A, B) 与顶点 A 和 B 相关联
- 有向边:
<A, B>
: - A 邻接到 B;B 邻接于 A
- 边 关联于顶点 A 和顶点 B;边 与顶点 A 和 B 相关联
- 无向边:
- 度:一个顶点的度就是与该顶点相关联的边的数目
- 有向图时:
- 入度:以顶点为终点的边数
- 出度:以顶点为始点的边数
- 子图:设
G_i = (V_i, E_i),G_j = (V_j, E_j)
,如果满足V_i <= V_j,E_i <= E_j
,则G_i
是G_j
的子图 - 路径:从顶点 A 到顶点 B 经过的边都在图的边集中,称这个序列为 A 到 B 的一条路径
- 图为有向图时,路径也是有向的
- 路径长度:该路径上的边的数目
- 简单路径:除起点和终点外,其余路径上的顶点均不相同
- 简单回路(简单环):起点和终点相同的简单路径
- 连通术语说明:
- 无向图:
- 连通:任意两个顶点 A、B 互相有路径
- 极大连通子图(又称为连通分量)为其自身
- 极小连通子图为其生成树
- 不连通:
- 多个极大连通子图
- 多个极小连通子图
- 有向图:
- 连通(称为强连通):任意两个顶点 A、B:A 到 B、B 到 A 有路径
- 极大连通子图(又称为强连通分量)为其自身
- 不连通:
- 多个极大连通子图
- 没有极小连通子图的概念
- 权:与边相关的数值
- 带权图(网络):图的每条边都有权
图的存储结构
- 要求:既要存储图的顶点信息,又要存储顶点之间的联系(边)
- 邻接矩阵:
- 结构:
- 先用一维数组(顺序表)存储数据元素的信息
- 再用二维数组(邻接矩阵)存储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边)
- 度数:
- 无向图:当顶点为 V_i 时,度数为第 i 行或第 i 列值为 1 的元素个数
- 有向图:当顶点为 V_i 时,
- 出度:第 i 行值为 1 的元素个数
- 入度:第 i 列值为 1 的元素个数
- 存储网络:边:
(i, j)
- 边在边集中:存储权值
- 边不在边集中且 i = j:存储 0
- 边不在边集中且 i != j:存储无穷大
- 存储空间:
- 无向图:n^2
- 无向图时邻接矩阵时对称的,可用三角压缩存储:
n(n+1)/2
- 无向图时邻接矩阵时对称的,可用三角压缩存储:
- 有向图:n^2
- 表示唯一
- 适合稠密图
- 邻接表:
- 占用的存储空间与边数无关,只与顶点数有关
- 方法:顶点 V_i 的邻接表:对于每个顶点 V_i,把所有邻接于 V_i 的顶点链成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 结构:
- 邻接点域:只是这个顶点在图中的位序
- 链域(单链表中的链域):指示与顶点 V_i 邻接的下一个结点
- 头结点中存储顶点数据,再把各个头结点存放在数组中
- 无向图:每个表结点对应与 V_i 相关联的一条边
- 有向图:
- 出边表(有向图的邻接表):每个表结点对应以 V_i 为始点射出的一条边
- 入边表(有向图的逆邻接表):每个表结点对应以 V_i 为终点的边,即摄入 V_i 的边
- 当无向图中有 n 个顶点、e 条边时:需要 n 个头结点、2e 个边结点
- 度数:
- 无向图:第 i 个链表中结点的个数
- 有向图(出边表):
- 出度:第 i 个链表中结点的个数
- 入度:扫描邻接表(所有链表),其中邻接点域值为 i 的结点个数
- 表示不唯一
- 适合稀疏图(e 远小于 n(n-1)/2)
- 邻接多重表:
- 定义:
- 每个顶点用一个表头结点表示,指向关联于顶点的第一条边
- 每条边只有一个边结点表示,且可被多个链表共享
- 结构:
- 标志域:用于标记该边是否被搜索过
- 有两个域用来表示该边的两个顶点在图中的位序
- 有两个指针域分别指向关联于两个顶点的下一条边
图的遍历
- 定义:从某点出发访问图中其余顶点,且每个顶点仅访问一次
- 解决图可能存在回路:记录每个已访问过的顶点
- 深度优先搜索(DFS):类似于树的前序遍历
- 步骤:
- 先将所有顶点标记为未被访问
- 从中选取一个源点标记为已访问
- 再将源点的邻接点加入搜索,以此类推
- 时间复杂度:O(n+e)
- 广度优先搜索(BFS):类似于树的层序遍历
- 步骤:
- 先访问源点
- 再访问源点的邻接点,直到全部邻接点都已访问才继续
- 尽可能先对横向结点进行搜索
- 当所有与源点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已访问,此时从源点开始的搜索已完成,但:
- 连通图:遍历完成
- 非连通图:另选一个新的源点继续搜索,直到所有顶点都已访问
- 用队列保存顶点序列
- 时间复杂度:O(n+e)
图的生成树
- 定义:
- G 的子图 G’ 包含 G 中所有顶点,且 G’ 无回路连通,则称 G’ 为 G 的一颗生成树
- 使用 DFS 或 BFS 搜索到的 n 个顶点和经过的边集(共 n-1 条边)组成的极小连通子图
- 连通图中包含所有顶点的极小连通子图
- 最小生成树(MST):
- 定义:总权值最小的生成树
- 树权:生成树各边的权值总和
- 构造准则:
- 必须只使用边集中的边
- 必须仅使用 n-1 条边连接 n 个顶点
- 不能使用产生回路的边
- 性质:必存在包含最小两栖边的最小生成树
- 两栖边:设 G = (V, E),u 为 V(顶点集)的一个非空真子集。这时,如果边 (u, v) 满足
u /subseteq U
和v /subseteq V-U
,则称这条边为两栖边,即一个顶点在一边,另一个顶点在另一边 - 最小两栖边:两栖边中具有最小的权值
- 最小生成树算法:
- Prim 算法:
- 思想:从所有两栖边中选取最小两栖边 (u, v),将顶点 v 加入 U,边加入边集合,直到 U = V
- 步骤:
- 初始化 U = {u_0},tree = {}
- 终止条件:V = U
- 选边加入(最小两栖边不只一条时可任选一条)
- 调整
- 循环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 调整:对于任意顶点 v_j,如果顶点 v 与 v_j 之间的权值小于原来的两栖边 (v_i, v_j) 的权值,则用新边 (v, v_j) 代替旧边 (v_i, v_j)
- 设顶点数为 n,则计算时间为 n^2
- Kruskal 算法:
- 思想:
- 按网络中边权值递增顺序构造
- 初始化时仅包含所有顶点而没有边,把边按非递减排列,每个顶点各自构成一个连通分量,选边时:
- 如果边关联的两个顶点分别在两个连通分量中,则将边加入边集、合并连通分量
- 如果边关联的两个顶点在同一个连通分量中,则放弃该边,因为会产生回路
- 步骤:
- 初始化
- 终止条件:已有 n-1 条边
- 选边加入
- 循环直至满足终止条件
-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边排序的性能,使用快排时:O(elog_2e)
- 避圈法:求解过程中不让在生成树中出现环
- 破圈法:每次从图中找出一个环(回路),然后删除该环中最大权值的边,直至图中无环
图的最短路径
- 定义:从源点到终点权值和最小的路径
- 单源最短路径:
- Dijkstra 算法
- 设有 n 个顶点,e 条边的带权有向图的邻接矩阵:时间复杂度:O(n^2)
- 步骤:
- 先写出全部顶点,在顶点旁标注源点到该顶点的距离:
- 顶点与源点的距离为一条边:正常距离
- 顶点与源点的距离大于一条边:正无穷
- 从表中选出距离最小的顶点,现在从该顶点出发,计算所有与该顶点距离一边的顶点到源点的距离:
- 如果该距离比表中距离小:更新
- 否则:保持表不变
- 已选过的顶点不能再选取,重复选点直到所有点都选过
- 多源最短路径(所有顶点对最短路径):
- 重复执行 Dijkstra 算法 n 次:O(n^3)
- Floyd 算法:O(n^3)
- 思想:求解
A_{k+1}[i][j]
的递推公式: A_-1[j][j] = g.edges[i][j]
A_{k+1}[i][j] = min(A_k[i][j], A_k[i][k+1] + A_k[k+1][j])
图的拓扑排序
- 有向无环图:有向图中没有包含简单回路
- AOV 网:用顶点表示活动,弧表示活动间优化关系的有向图
- 有向边
<u, v>
:事件 u 必须先于事件 v 完成,称 u 为 v 的直接前驱,v 为 u 的直接后继 - 有向路径
<u, ..., v>
:称 u 为 v 的前驱,v 为 u 的后继 - 拓扑序列:AOV 网中两个顶点的路径,这条路径满足顶点间前驱后继的关系
- 拓扑排序:给出 AOV 网的拓扑序列的过程
- 步骤:
- 在图中找到一个没有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并输出
- 删除该顶点和所有从该顶点发出的边
- 循环执行 1、2。终止条件:所有顶点被输出或再无入度为 0 的顶点
- 执行时间:O(n+e)
- AOE 网:用顶点表示事件,弧表示活动,边权值表示活动持续时间
- 源点:入度为 0 的事件
- 汇点:出度为 0 的事件
- AOE 网的关键路径:从源点到汇点的最短距离,即完成工程的最短时间
- 方法:求解每个事件的最早发生时间和最晚允许的开始时间:O(n+e)
第九章 检索
- 检索:从数据元素集合中确定是否存在给定数据或满足某种特征的过程
- 关键字:唯一标识每个元素
- 静态查找表:检索前后并不改变表的内容
- 动态查找表:检索伴随着数据的增、删、改
- 平均查找长度:表示与集合中关键字的比较次数,是衡量检索算法的标准
线性表检索
- 在线性表上进行
- 顺序检索:从表头扫描到表尾,逐个比较
- 效率:
- 成功时:平均 (n+1) / 2
- 失败时:平均 n
- 优化:
- 哨兵:在表尾设置一个与关键字相等的哨兵,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要判断是否查找完成(到达表尾)
- 动态查找表(适合链式存储):每个结点附设一个访问频率域
- 二分法检索(折半查找):跟中间关键字来比较以决定范围
- 要求:关键字有序
- 时间复杂度:O(log_2n)
- 适合静态查找表
- 分块检索(索引顺序查找):将线性表分块,块中有若干元素,快中元素可以无序,但块与块间必须有序
- 顺序检索和二分检索的结合
- 建立一个索引表,将每块中的最大元素放入表中
- 最大查找长度:n 个元素分为 b 块:b + n / b
- 效率:在顺序检索和二分检索之间
- 分块:可根据数据的特征分块
- 块中元素无序:适合动态地增、删
二叉排序树(二叉查找树)
- 性质:左子树上所有结点 < 根结点 < 右子树上所有结点
- 递增序列:中序遍历(树排序)
- 查找:
- 根结点 = 给定关键字:查找成功
- 根结点 < 给定关键字:在右子树中查找
- 根结点 > 给定关键字:在左子树中查找
- 二叉树变为空树:查找失败
- 效率与树的形状相关:比较次数不会超过树的深度
- 效率:
- 最坏:退化成深度为 n 的单支树(单链表):(n+1) / 2(顺序检索)
- 最好:形状匀称:O(log_2n)
- 适合动态查找表,方便地增、删
- 插入:插入位置为检索失败的最终叶结点位置
- 创建:不断插入,树的形状与插入次序有关
- 删除:
- 叶结点:直接删除
- 只有左子树没有右子树:左子树替代被删结点位置
- 只有右子树没有左子树:右子树替代被删结点位置
- 左右子树都有:
- 方法一:
- 让被删结点右子树代替被删结点
- 被删结点左子树收为被删结点右子树中序首点的左孩子
- 方法二:
- 让被删结点左子树代替被删结点
- 被删结点右子树收为被删结点左子树中序尾点的右孩子
保持树的平衡
- 使二叉树的高度尽可能为 O(log_2n)
- 丰满树:
- 定义:任意两个非双孩子结点的高度差绝对值 <= 1
- 子女结点数 < 2 的结点只出现在最低两层
- 具有最小内部路径长度
- 平分法构造丰满树
- 缺点:非丰满树改造成丰满树非常困难
- 平衡二叉树(AVL树):
- 定义:左子树与右子树高度差绝对值 <= 1
- 平衡度(平衡因子):该结点左右子树高度差,从 [-1, 0, 1] 中取值
- 丰满树一定是平衡树,但平衡树不一定是丰满树
- Adelson 方法构造:
- 插入:正常插入,设新结点平衡度为 0
- 调整平衡度:
- LL 型平衡旋转
- RR 型平衡旋转
- LR 型平衡旋转
- RL 型平衡旋转
- 改组
各种特性树
- 扩充二叉树:
- 定义:对树中不足两个孩子的结点(包括叶子结点)添上附加结点,使得每个结点都有两个孩子结点
- 外部结点:附加的结点
- 内部结点:树中原来结点
- 有 n 个内部结点,则有 n+1 个外部结点
- 扩充查找树:对二叉排序树进行扩充
- 中序遍历得到序列时:
- 最左外部结点:码值小于内部结点最小码值的可能结点集
- 最右外部结点:码值大于内部结点最大码值的可能结点集
- 其余外部结点:码值处在相邻结点码值之间的可能结点集
- 失败结点(外部结点):检索时到达外部结点表示失败
- 路径关系:所有外部结点路径长度和 = 所有内部结点路径长度和 + 2 * 内部结点数
- 如果有最大(最小)内部路径长度,就有最大(最小)外部路径长度的二叉树,反之亦然
- 最佳二叉排序树(最优查找树):
- 定义:具有最少比较次数
- 构造要求:
- 相同序列的不同二叉排序树应该有相同的中序遍历序列
- 最佳二叉排序树子树也是最佳的
- 构造过程:由一个结点、两个结点、依次构造
- 构造代价:O(n^3)
- 哈夫曼树(Huffman 树):
- 定义:具有最小带权外部路径长度的二叉树
- 特点:权值大的叶子结点应该尽可能离根结点近
- 应用:
- 分支程序(条件语句)的判断流程
- 数据通信的二进制编码
- 哈夫曼算法(构造哈夫曼树):
- 用有序链表存放权值(可以看作是各子树的根结点)
- 每次取前两小的子树构造新树,新树权值为两子树权值和
- 根据新树根权值大小重新插入有序链表,保持有序,直至链表只剩一棵树
- 计算 WPL(带权外部路径长度):
- 根结点高度为 0,下面每层 +1
WPL = 0 + 1*20 + 2*16 + 3*(10+6)
- B 树(B-tree):多路平衡查找树
- 针对较大的、在外存储器的文件
- 应用:在文件系统中作为索引文件的结构
- 基本操作:查找;插入;删除
- 定义:设有一颗 m 阶(m>=3)B 树:
- m 叉树:每个结点最多有 m 棵子树
- 如果根结点不是叶子结点(树中只有根结点),那么它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 非根结点至少有 ceil(m/2) 棵子树和 ceil(m/2)-1 个关键字
- 非终端结点结构:(n, p0, k1, p1, k2, p2, …, kn, pn)
- n 为关键字的个数,n+1 为子树个数:ceil(m/2)-1 <= n <= m-1
- k 为关键字,且递增排列
- p 指向子树,且子树中的关键字会对应 p 的范围,如:
- p0 指向的子树所有关键字都小于 k1
- p1 指向的子树所有关键字在 [k1, k2] 之间
- p2 指向的子树所有关键字都大于 k2
- B+ 树(B+ tree):
- 构造:自底向上地把每个结点的最大(最小)关键字复写到上一层结点中
- 两个头指针:
- 指向根结点
- 指向关键字最小的叶子结点
- 非叶子结点只用于索引,不含有该关键字对应记录的存储地址
- 基本操作:查找;插入;删除
- 定义:
- 每个结点最多有 m 棵子树
- 非根结点至少有 ceil(m/2) 棵子树:ceil(m/2) <= n <= m
- 如果根结点不是叶子结点(树中只有根结点),那么它至少有两个子结点:2 <= n <= m
- 所有叶子结点包含全部关键字且有序排列(链表)
- 结点有多少个关键字就有多少个子树
- 每层结点是下一层结点中最大(最小)关键字的副本
散列
- 散列存储:
- 定义:以关键字为自变量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值,以此作该结点的存储地址。检索时用同样的函数计算出地址再去取
- 散列表:用散列法存储的线性表
- 检索时间与元素个数无关:O(1)
- 冲突(碰撞):不同关键字具有相同的存放地址
- 同义词:发生碰撞的多个关键字
- 负载因子 α:反映装填程度
- α = 当前结点数目 / 可容纳的结点数目
- α > 1 时冲突不可避免
- 两个主要问题:
- 使用计算简单、冲突几率小的散列函数
- 确定解决冲突的方法
- 散列函数:
- 原则:均匀映射、降低冲突概率
- 除余法:选择一个略小于地址个数的质数,用它除以关键字得到的余数作为地址
- 平方取中法:取关键字平方后的中间几位作为地址:因为一个数平方后中间几位和数的每一位都有关
- 折叠法:将关键字分割成位数相同的几部分,取这些部分的叠加和(舍去进位)作为地址
- 适合关键字位数很多且每位数字分布均匀时
- 移位叠加:将分割后的每一部分最低位对齐相加
- 间界叠加:从一端到另一端沿分割界来回折叠对齐相加
- 数字分析法:丢掉分布不均匀的位,保留分布均匀的位作为地址
- 直接地址法:取关键字或关键字的线性函数值作为地址
- 哈希函数简单、不会冲突
- 元素分布离散,大量空间浪费
- 冲突处理:
- 发生冲突的几率与负载因子 α 呈正相关
- 开放定址法:发生冲突时用某种方法探测到一个空位置(开放地址)
- 需要某种标记区分空位置和非空位置
- 形式:
H_i(k) = (H(k)+d_i) mod m
H(k) 为直接哈希地址,m 为哈希表长、d_i 为每次再探测时的地址增量 - 线性探测再散列:d_i = 1, 2, 3, …, m-1
- 二次探测再散列:d_i = 1^2, -1^2, 2^2, -2^2, …, k^2, -k^2
- 随机探测再散列:d_i = 随机数序列
- 聚集:哈希地址形成区块的现象
- 再哈希法:发生冲突时用下一个不同的哈希函数计算地址,直至无冲突
- 不易发生聚集,但增加了计算时间
- 拉链法:散列表中每个位置对应一条单链表,同义词(地址相同)均放入链表中,冲突时在链表后面加入
- 处理冲突简单,无聚集:非同义词不会冲突,平均查找长度较短
- 删除结点的操作易于实现
- 动态申请空间,适合无法确定表长的情况
- 指针会占用额外空间
- 差值法:冲突时用一个固定的差值得到新地址,超出时循环
- 公共溢出区法:发生冲突时忽略哈希函数得到的地址,直接添加到溢出表
第十章 内排序
- 排序的定义:以记录中某个(几个)字段值(排序码)递增(递减)的次序将这些记录重新排列
- 关键码:唯一标识一个记录的字段
- 关键码可为排序码,但排序码不一定为关键码,即排序码可能会相同
- 由存储介质分类:
- 内排序:数据只在内存中处理
- 外排序:数据过大,内存不够,还需要用到外存
- 稳定性:
- 稳定:有相同排序码的记录,排序后次序不变
- 不稳定:有相同排序码的记录,排序后次序改变
插入排序
- 直接插入排序:将未排序记录插入到已排序记录的适当位置,且保持有序
- 从右到左找到适当位置,将该位置后面的元素后移来空出位置
- 哨兵:将表中第一个位置前的值设为当前待插入元素的值
- 在比较过程中后移,每次一符合条件就后移一位
- 最好情况:一开始就是有序的
- 最坏情况:一开始就是逆序的
- 时间复杂度:O(n^2)
- 附加空间:1(哨兵)
- 稳定性:稳定
- 二分法插入排序:插入时用二分法在已有序记录中找到合适位置
- 比较次数:少于直接插入的最多比较次数,多于直接插入的最少比较次数
- 当 n 较大时,二分插入比较次数远少于直接插入平均比较次数,但移动次数相同
- 时间复杂度:O(n^2)
- 附加空间:1
- 稳定性:稳定
- 表插入排序:在不进行记录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存储结构信息的改变来完成排序
- 从下标 0 开始沿着 link 域得到递增的静态链表
- 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稳定
- Shell 插入排序:对于 n 个记录可分为 d 组,每隔 d 取一个数,每组有 n/d 个元素,对每组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逐渐缩小 d 的值,直至为 1,此时有序
- 关键在于选取高效的增量序列
- 稳定性:不稳定
选择排序
- 直接选择排序:每次从待排序记录中选择最小(最大)元素,将其放入正确的位置(与第一个记录交换)
- 初始有序时:无任何移动记录的操作
- 时间复杂度:O(n^2)
- 附加空间:1
- 稳定性:不稳定
- 树型选择排序:保存比较的结果,而不用重复比较
- 结构:所有排序码均在叶子结点,分支结点保存左右子树的较小(大)者
- 记录数个数为奇数时:可增加一个大于(小于)所有值的结点进行比较
- 每次从根结点取出最小(最大)的值后,用正无穷值替换原来的位置
- 时间复杂度:O(nlog_2n)
- 附加空间:
- n-1 个分支结点用于存放中间比较结果
- 存储已排序记录的空间
- 堆排序:堆是一颗完全二叉树,且任意分支结点的值都小于(大于)或等于左右结点
- 即保存中间比较结果,有不占用过多存储空间
- 用数组(顺序方式)存放该完全二叉树
- 建堆:从第 floor(n/2) 个结点开始,直到以第一个结点为根的整棵树有堆的性质
- 筛选算法:对某个序号进行调整的算法
- 排序:不断从根结点取出元素,再重新满足堆的性质
- 重新建堆:
- 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与根结点(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交换,堆中元素总数 -1
- 再从根结点重新调整
- 适用于 n 较大的文件:因为建堆和调整需要多次筛选
- 时间复杂度:O(nlog_2n)
- 附加空间:1
- 稳定性:不稳定
交换排序
- 冒泡排序:排序码之间两两比较,如果不满足排序顺序则交换。每趟将一个元素放到最终正确位置,在某趟中未发生元素交换则表示已排序
- 时间复杂度:O(n^2)
- 附加空间:1
- 稳定性:稳定
- 快速排序:取一记录为 pivot,使得它前面的记录小于它,它后面的记录大于它。再对前面和后面的记录递归重复
- 分区:在数组左右两端设置两个指针,向中间扫描,停止时(满足条件)交换
- 时间复杂度:O(nlog_2n)
- 附加空间:1 + 递归调用所占空间
- 稳定性:不稳定
归并排序
- 思想:对多个有序子文件合并成一个大的有序文件
- 归并:2 个有序子文件进行比较,取出较小(较大)元素放入目标文件
- 三路归并排序:归并的有序子文件有 3 个
- 一次归并
- 一趟归并
- 时间复杂度:O(nlog_2n)
- 附加空间:与待排序文件空间相同
- 稳定性:稳定
基数排序(分配排序)
- 思想:运用多排序码的思想进行单排序码排序
- 多排序码的排序:
- 分配:分成若干份
- 收集:将若干份按序叠在一起
- 静态链式基数排序:
- 步骤:
- 先建立一个单链表,一个结点对应一个记录
- 分配:从个位分配到对应的队列中,在同一队列的元素个位数都相同
- 收集:从队列中的元素按序还原成单链表
- 重复执行 2、3,从最低位到最高位
- 设排序码的取值范围中值的个数为 rd(十进制则为10):
- 收集:O(rd)
- 总共要进行 b 趟分配和 b 趟收集
- 时间复杂度:O(b(n+rd))
- 附加空间:2rd 个队列指针 + n 个 link 指针域
- 稳定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