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把 春节 讲明白

最近小红书 #tiktokrefugee 以及所谓的“中美对账”很火,然后又吵到 Chinese new year, 和 lunar new year 怎么叫,案例说闲来无事,我想搞明白究竟春节是怎么定的?

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为正月初一

依赖历法,那么接着查

冬至所在之朔望月为十一月

这又是太阳历又是月亮历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要把“春节”这玩意脱离汉文化的基础背景定义下来,很麻烦。在翻二十四节气的时候,灵机一动,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和公历几乎严丝合缝,公历又和星座能对应的上。那么春节其实可以最大程度的简化定义为:

水瓶座的新月夜。

新月就是看不到一丁点月亮,和满月相对。

AI 能理解 春节 吗

为了验证我这个说法,我问了ChatGPT:

What's the new moon day of 2025 Aquarius zodiac sign?
The new moon in Aquarius for 2025 will occur on January 29, 2025.
What's the new moon day of 2024 Aquarius zodiac sign
The New Moon in Aquarius in 2024 will occur on February 9, 2024

2024年差了一天怎么回事?新月 (new moon) 作为天文现象是发生在一个确定时间的。但是对应到世界各地,当地时区的原因,可能差1天。所以我感觉这个说法是 close enough 了。

国产AI Deepseek 思考的也不错:

What's the new moon day of 2025 Aquarius zodiac sign?
the new moon day for the Aquarius zodiac sign in 2025 is January 29, 2025.
how about 2024
the new moon day for the Aquarius zodiac sign in 2024 is February 9, 2024

我想看下 R1 推理能力,于是问了一嘴:

what's the special holiday of this day?
For January 29, 2025, the new moon day in Aquarius, there are no major globally recognized holidays

看来傻了。我换了下 ChatGPT

any holiday on that day?
Yes! January 29, 2025, falls on Lunar New Year’s Eve, which is the day before the Chinese New Year (Year of the Snake).

R1 对自己上下文可能不太重视。

春节 怎么翻译

这个问题想完,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有人说 CNY 和 LNY 都不好,不如直接叫 Spring Festival 。我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英语对所有外来词都是音译。比如

  • 春卷,英语一般称为 Spring Roll,而不是 Chinese Burrito
  • 馒头,英语一般称为 Mantou或者 Steamed Bun。而不是 Chinese Bread
  • 云吞,英语一般称为 Won Ton。而不是「Chinese Ravioli

但是进一步想,英语为啥就能接受 burrito、ravioli 这样的外来词汇,不如干脆直接叫 Chunjie ?

其实,全世界的主要语言里,只有汉语还在坚持“意译”。别的语言早弃疗了,直接音译或者 transliteration。原因很简单,全世界主要语言里,只有“中文”是非 alphabet 体系。其它的文字都是表音的。只要发音一样,就是同一件事物,按不同的字母表书写而已。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全世界的拼音语言,不出意外,都会趋势都会被英语统一,成为 Lingua franca。这也是我前一篇blog说为啥要学习英语

除了一个例外——中文。主要语言里,只有中文还在孜孜不倦的把一切外来和新鲜事物,用古老的文字重新描述 “reinterpret” 一番。久远一点的,国外叫 twitter,国内非得叫 sina microblog, sohu microblog, tencent microblog,近一点的,全世界都叫 AI,LLM这样的缩写,就国内坚持叫 “人工智能”,“大模型”。 大模型还省略“语言”两个字

homeless 和房产税

又想起这段时间 “中美对账”引发的第二个问题。老美很多 homeless,所以有讨论国内为啥没流浪汉。很多人说是因为城管,户籍制度。因为社会主义有一个操作叫“遣返原籍”,无论你去哪个城市流浪,总能根据身份证地址把你搞回老家。

既然有老“家”,其实按字面意思,不能算 home-less 了。只能说当地无房而已。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房产税和户籍制度是矛盾的。老美因为没有 property 所以变 homeless 所以没有 bill address 所以无法申请社保和银行卡,无法参与社会生产从而只能乞讨。如果国内也开始搞 property tax,那么首先的技术问题就是在哪个环节征收?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交易环节。那么大不了不卖了,就出租,子子孙孙传一辈子。退一步说,你欠房产税,行政部门会把你房子拍卖吗?如果你觉得会,那么问题来了,和欧美最大的不同,请问你没房之后,户籍地址写哪里?

有人说,上集体户啊。集体户其实从设计上来说,必须得有“单位”挂靠的。就算最近几年搞出来所谓“人才落户”,这也建立在你在当地有一定就业能力,有潜在的“雇主”背书的。你都交不起房产税了,哪个人才中心敢接收你的户口啊?接收户口,意味着以后所有关于这个“人”的麻烦都归属地管理。

按照这个推演,房产税只有三个结果:

  1. 不实施;或者实施了不怎么收(参考重庆上海)
  2. 实施+欠费没收,动摇户籍制度
  3. 只针对多套房产实施,那么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技术性离婚。

中美最卷

和朋友聊中美话题,说现在贸易战产业转移,印度和东南亚有没有可能崛起。我说了几个反驳的理由:

  1. 东南亚是产业“回流”,不是转移。别人70年代红红火火的,是广东抢走了饭碗。现在是吐出去
  2. 东南亚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我觉得 "developed" 在英语里,压根不是“发达”的意思,而是 过去时,表示 发展到头了,没进步空间了,天花板了。去过几次东南亚旅游发现当地20年、30年前怎么样,现在还是那样。
  3. 一个国家能否崛起,从草根视角,就是看喜欢打拼的人,有没有出头之日?有的话,这个国家就会超过中美,如果没有,中美就会收割。。。印度和东南亚里,有这样的制度和文化的吗?在国内,这样的制度和文化其实不是好事,而是一种压迫。
  4. 全世界只有华人和老美最卷。前几天听到一个老美vlogger说了个事让我震惊,她说老美觉得休假是“可耻”的。之前也有耳闻,老美吃午饭特别怕耽误老板时间,也不敢午休。Hacker News上一些欧洲人也经常评论说老美的 work culture 是非常 toxic 的,太拼了。

全世界只有老中和老美最拼,这个说法,是我从一个拿了中国绿卡的美国演员 曹操 那里听到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e4y1o7wg/

他的理论是,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挣钱能凑合过日子就行了。work to live。那种不要命挣钱,live to work的文化只有儒家有。美国出发点不一样,全世界那种少数天生喜欢拼命挣钱的人,都受不了当地懒散和松弛,润美去干大事挣大钱了。

言之有理啊。以前欧洲那种日子过不下去敢去一个陌生的未知的新大陆打拼的,都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一代传一代搞出来这么一个打拼的文化。


今日份的胡思乱想就到这了。